社会工作者考试试题(2018年中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试题及答案三)-问答-手游攻略网
1.答案C
解析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服务对象积极反应的支持者、鼓励者,并应尽量创造条件使其能够自立或自我发展。在这里,对服务对象的授权和增能是社会工作者的支持者角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2.答案D
解析社会学家默顿指出,那些明显的、被参与者所预期和认识到的后果是显功能,而那种未被预期和认识到的后果是潜功能。
3.答案B
解析社会工作者的间接服务角色包括管理者、资源筹措者、政策影响者和研究者。其中,资源筹措者,即社会工作者为了有效助人,常常需要联络其他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广大社会人员,向他们筹集服务对象所需要的资源,并将它们传递到服务对象手中。
4.答案B
解析在现代社会中,心理压力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对于那些遭遇不幸者来说,心理和精神压力直接威胁着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即使是成功人士,由于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加剧,也可能会形成对他们的沉重心理压力,使他们的精神处于亚健康状态。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舒缓心理压力,进而使他们正常地投人工作和生活。另外,对于那些有较严重精神疾患的人来说,社会工作者可以对他们进行精神健康方面的服务和治疗。
5.答案C
解析当前我国对社会工作有三种不同的理解,即有三种社会工作:普通社会工作、行政性社会工作和专业社会工作。其中,行政性社会工作是在政府部门和群众团体中,专门从事职工福利、社会救助、思想工作等类型的助人活动。有的面向全社会(如民政部门的社会救助、老人福利和儿童福利工作),有的面向本单位成员(如企事业单位中工会救济和帮助困难职工的工作)。这些工作都是由国家正式人员专门承担的助人解困的活动,工作人员较少受过助人方面的专业训练,所以它是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
6.答案B
解析助人自助即社会工作者面对服务对象(受助者)不但要提供直接服务或帮助,也要鼓励其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强自立,克服困难。
7.答案A
解析对于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失依儿童和老人及残疾人、失业者和贫困家庭基本上是未能适应工业化、城市化的剧烈社会变迁,基本生活(特别是物质生活)陷入困境的人群。或者说,社会工作的早期对象是由于生理、心理原因,或者由于个人无法抵御的社会和自然原因而陷于生活极度困难的群体。
8.答案D
解析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个人整体生活形态塑造过程中,认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人的行为,更会影响个人整个生活形态的形成。
9.答案B
解析在实践中,接纳意味着社会工作者不因服务对象的年龄、性别、种族、生理及心理状况、宗教信仰、政治倾向等对他们采取歧视态度或拒绝提供专业服务。对所有社会工作者而言,对服务对象的接纳是一种一贯和统一的原则或立场。
10.答案B
解析社会工作通过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可以达到促进其正常生活、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等功能。
11.答案D
解析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所形成的职业伦理包括实际工作步骤的一般规则与标准,它规定社会工作者“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在现实中就是以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守则为准。
12.答案D
解析西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守则是以专业团体的建立为前提的,由于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各国(或地区)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守则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但是,作为一种对专业行为和专业度的约束,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守则却具有一些共通性。
13.答案C
解析归属与爱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归属于某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②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
14.答案C
解析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期(出生到2岁)、前运算期(2~7岁)、具体运算期(7~12岁)、形式运算期(12岁以上)。
15.答案C
解析埃里克森的人类发展阶段论认为,个体在婴儿期形成的美德是希望,在幼儿期形成的美德是意志力,在儿童早期形成的美德是目的,在儿童中期形成的美德是能力,在青少年期形成的美德是忠贞,在成年早期形成的美德是爱,在成年中期形成的美德是关怀,在成年晚(老年)期形成的美德是智慧。
16.答案C
解析根据行为对社会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可以将人的社会行为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指一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包括助人、遵守社会规范、友善、公共参与等。其中那些不求任何精神和物质回报的助人行为也被称为利他行为。反社会行为是一种攻击他人或社会的有消极作用的行为。
17.答案B
解析划分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的常用标准有内省经验标准、统计学标准、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和行为适应性标准。其中,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是指如果个人的行为符合当地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该行为就是正常的,否则就被视为有偏差的行为。
18.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所生活的系统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在系统、宏观系统。微观系统是指亲密关系中的人际关系形态和角色扮演;中介系统指的是两个以上的情境间发生的关联及其历程;外在系统指的是两个以上的关联情境,并在同一个间接的外在情境中发生联系;宏观系统指的是各个系统在一个更大的文化环境、民族团体中发生关联。
19.答案A
解析防卫机制中否认是指拒绝相信或感知现实状况。
20.答案C
解析系统理论与社会工作专业坚持的“人在环境中”的观点是一致的。平克斯和米纳罕将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分成三类:①非正式的或原生的系统,例如家庭;②正式系统,例如社区;③社会系统,例如学校等。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工作者与潜在服务对象开始接触,了解其需要助其逐渐成为服务对象并接受社会工作服务。这一过程称为()。
A.结案
B.转介
C.接案
D.转案
E.预估
2.由政府、法院或其他部门或个人将需要协助的服务对象转介给社会工作的服务机构。以协助其解决问题的服务对象,我们称之为()。
A.自愿性服务对象
B.非自愿性服务对象
C.咨询性服务对象
D.外展性服务对象
E.情愿性服务对象
3.在社会工作过程中,依据既定情境中酌事实与特点推论出有关服务对象问题含义的暂时性结论的逻辑过程,这项工作被称为()。
A.分析
B.推论
C.评估
D.预估
E.结案
4.在社会工作的预估阶段,探索问题在服务对象处境中的意义以及服务对象对问题的感受属于识别()。
A.服务对象问题的客观因素
B.服务对象问题的主观因素
C.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及使问题延续的因素
D.服务对象及环境中的积极因素。
E.服务对象问题的主客观因素
5.在贫困救助领域社会工作中,小组工作强调的原则不包括()。
A.相互支持的原则
B.分享的原则
C.协作的原则
D.共同成长的原则
E.个别化的原则
6.被称为介入行动“蓝图”,是发展有效行动方案、明确任务和责任的过程以及决策行动的过程的是()。
A.接案
B.预估
C.计划
D.介入
D.转介
7.各国儿童社会工作者从事儿童工作的有效载体是()。
A.各种儿童活动
B.各种儿童组织
C.各种群体活动
D.社会工作机构
E.居委会
8.F列不属于儿童社区工作的介入手段的是()。
A.从直接的物质性建设目标入手介入社区
B.从非物质的、教育性服务入手介入社区
C.从社区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和突发事件人手介入社区
D.从动员组织社区内综台服务的力量人手介入社区
E.从发动社会资源,争取社会力量人手介入社区
9.不为任何物质报酬-不受私人利益的驱使,不受法律的强制。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感丽从事公益事业,为改进社会丽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员是()。
A.社会工作者
B.社区志愿者
C.社区服务员
D.社区经理人
E.专职社区工作者
10.服务计划的构成部分不包括()。
A.目的及目标
B.介入方法
C.关注的问题与对象
D.介入行动
E.介入系统